對中醫來說,口服藥物中沒有所謂的專治皮膚病用藥,都是藉由調整肝腎腸胃,來借機啟動身體的自癒能力。
因此臨床中會有治療的初期,約三成的患者出現先變嚴重的現象,其一是過去使用的類固醇和抗組織胺的長期累積,再來是口服中藥在調整的過程。
有時候會先發,比如桂枝麻黃一類,助衛實表,發汗解肌,開腠理,透毛竅。
又如茯苓甘草生薑,足太陽膀胱經藥也,淡能滲水,甘能寧心助陽,故用茯苓;辛能散飲,溫能發汗解肌,故用薑桂;益土可以制水,甘平能補氣和中。

圖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初診來診時腳底並未有如此多又大型的水泡。
反而是停西藥後,中藥開始治療一週,全身汗腳底開始嚴重搔癢,發出大量大型水泡,腳底的水泡已經嚴重到影響行走,又有感染風險,因此先轉介至外科清創,確認安全無虞,再三週嚴重的搔癢後耐過,腳底復原,此時已完全脫離所有類固醇抗組織胺,雖然偶爾還有零星搔癢,但只要順順的排除就不會再造成大問題。
大多患者仍會把西醫的概念投射在中醫身上,反而會質疑中醫是來看皮膚而已問那麼多幹嘛?
中醫有所謂的十問歌:「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婦女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
無論是要看哪方面的問題,全方位的問診和搜集資訊是有必要的診斷方式,切診除了把脈,還有腹診眼診尺膚等多元的理學檢查,都是幫助中醫師了解一位患者真正體質寒熱虛實的方法。
中醫中藥不能夠用單純的實驗室分析止癢消炎抗菌藥的概念直接轉換來使用,萬一辯證不對,黃連苦參也會使得紅腫發炎更嚴重,書上常見的止癢組方白鮮皮地膚子等也會落入中藥都沒效的罵名。
腳底汗皰疹超嚴重,平時的我非常怕熱,一定要喝冰水,家中冷氣都要開很強,有事沒事都會想和家中的老公發脾氣!
真武湯溫陽利水加上逍遙散和解,一組看起來和主訴以及症狀完全不相干的方藥,卻讓患者這種燥熱火爆搔癢的感覺,幾週內恢復正常,甚至沒開冷氣還會覺得有點冷。

這類患者都會出現滑脈無力,有時候虛陽外越到表,天部脈要能感受到,當然通常搭配腹診,以痰結為主。
皮膚病的治療,無論是乾癬、異位性皮膚炎、脂漏性皮膚炎、蕁麻疹,病本都在腸胃,但是表面的角質異常增生,紅腫搔癢情形,還是需要青黛凝膠外用來取得較好的效果!

患者有多年的乾癬,搔癢掉屑嚴重,並且經常性的腸胃脹氣,食道逆流,此患者以半夏瀉心為主方,搭配奈米級水溶性青黛凝膠,短時間內可以達到不錯的效果。
胃食道逆流,腸胃脹氣、便軟時秘,這些問題中醫需要做虛實寒熱的定位和辯證,才能開出精準的處方。
目前宣草集已發展出一套利用腹診九宮格按壓法,可以方便簡單的定性定位而且開出精準處方,院長教授出的醫師大多能快速掌握,有機會再來和同道分享,您也能成為皮膚病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