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夏天越來越熱了,潮濕悶熱導致細菌、黴菌滋生,許多莫名的皮膚疾病都紛紛出籠。
究竟現在長的到底是青春痘、疥瘡、扁平疣,還是毛囊炎呢?又該怎麼治療呢?
一篇文讓你輕鬆判別皮膚疾病!
一、10種常見皮膚炎介紹
1. 乾癬
免疫力失調的發炎反應,不具傳染力。
但約有5%患者會伴隨關節炎,時而發燒或全身皮膚泛紅。
• 症狀:
皮膚表層有許多乾燥的皮屑,有大片、一小塊或一點點的隆起物,摸起來有點硬。
• 起因:
遺傳性疾病,皮膚過度角化同時伴隨真皮的發炎反應。
• 治療方式:
使用一些保濕的護膚產品,來減緩皮膚皮屑的產生;
照光治療或使用皮膚的類固醇,可以改善症狀;
泡澡可以軟化皮屑加速脫落;維生素A及D是另一種選擇。
2. 蕁麻疹
多數蕁麻疹都不嚴重,也不具傳染力。
但若發生胸悶、呼吸困難、噁心嘔吐、劇烈腹痛等,務必立即就醫。
• 症狀:
皮膚上隆起不同大小、發癢的紅斑。
• 起因:
– 急性蕁麻疹(≤ 6週) 屬於過敏反應,較能找出過敏因子如食物、蚊蟲叮咬、藥物等。
– 慢性蕁麻疹(> 6週) 為免疫系統的過度活化,與壓力、體質有關,通常找不到病因。
• 好發對象:
慢性蕁麻疹主要發生在成人,女性是男性的2倍。
• 預防與治療:
預防首重避免刺激及過敏的物質,藥物治療則以抗組織胺及類固醇為主,慢性蕁麻疹需做全身性檢查以排除身體系統的疾病。
3. 濕疹
這是種廣泛定義的皮膚病名稱,
包括「異位性皮膚炎」、「富貴手」、手腳冒出小水泡的「汗皰疹」、
頭臉部又乾又油的「脂漏性皮膚炎」都屬於此類型。
• 症狀:
搔癢、紅腫、水泡、結痂和脫屑。
– 急性濕疹:剛發作時皮膚紅、腫、痛、癢,肌膚冒出許多小水泡。
– 慢性濕疹:當濕疹發作多次後,皮膚反覆發炎、增生、變厚、變乾,
甚至合併裂縫產生,此時皮膚就會又乾又粗糙。
• 起因:
與遺傳、生活作息、環境壓力都有關係,分為內因性與外因性。
– 內因性濕疹:由體質與遺傳造成。
常聽到的脂漏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汗皰疹等都屬於此類。
經常反覆發作,要有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
– 外因性濕疹:因為外在環境產生的。像是季節轉換時,
過於敏感的皮膚在夏天怕流汗潮濕,冬天則過於乾燥而感到不適。
• 治療:
1.給予皮膚良好的保濕劑,可以塗抹含油水的乳液,但切記要使用無香精產品。
2.患部塗上皮膚類固醇的藥膏 ,或者使用中醫的「青黛膏」。
4. 扁平疣
容易會越擠越多?最常跟青春痘搞混的皮膚症狀。
分為臉上的「扁平疣」!長在腳底的「足部疣」;長在手指的「尋常疣」。
圖片來源:https://www.dermapics.com/f/flat-warts/
• 症狀:
扁平疣摸起來較平,大小約為1-2mm,最大僅5mm,顏色上則多為膚色。
而痘痘或是粉刺會有丘狀凸起,痘痘有紅腫現象,而粉刺則分為黑頭與白頭粉刺。
• 起因:
透過接觸傳染,「間接接觸」也會導致感染,
像是使用他人的毛巾、粉撲、滑鼠、拖鞋,或共用衛浴等。
• 治療:
分為傳統療法與免疫療法。
– 傳統療法:以破壞扁平疣組織為主,如電氣燒灼、化學藥物燒灼、
冷凍治療、雷射治療、使用維生素 A 製劑局部塗抹…等。
– 免疫療法:原理為提升個人免疫系統能力,改善體質,從而讓扁平疣消失。
常用的方法有:口服或外用免疫調節藥物、服用中藥…等。
常見皮膚問題比較表 | ||||
扁平疣 | 老人斑 | 粉刺 | 痘痘 | 肉芽 |
摸起來平平的膚色顆粒,少數會呈現棕色。 | 扁平且棕色的斑點,會慢慢凸起;容易和扁平疣混淆。 | 白色或黑色粉刺,摸起來有凸起感。 | 紅腫、丘狀凸起物。 | 膚色的突起物,像小肉刺。 多長在眼周附近,成長較為緩慢。 |
具傳染力 | 不會傳染 | |||
不會痛 | 不會痛 | 部分有壓痛感 | 有壓痛感 | 不會痛 |
5. 乾癬
自行處理不當會引起蜂窩性組織炎,
甚至嚴重發炎反應可能侵犯真皮層,產生結節型及囊腫型痤瘡,容易留下痘疤、疤痕。
• 症狀:
皮膚泛紅、紅腫、粉刺、丘疹、膿皰,部分伴隨疼痛感。
青春痘約0.5公分,最大不超過2公分。
• 起因:
痤瘡棒狀桿菌過度增生引起的皮膚疾病。
當皮脂腺分泌旺盛、角質代謝不正常時,會產生粉刺,
造成毛孔阻塞,導致毛囊慢性發炎反應。
• 好發族群:油性膚質、喜好油炸飲食,以及青春期、生理期、更年期族群。
• 治療:
– 粉刺型痤瘡:使用酸類外用藥膏,如A酸。
– 膿皰般痤瘡:使用酸類外用藥膏,或口服抗生素及抗發炎藥物。
嚴重者可使用口服A酸藥物,但懷孕者禁用。
– 結節型痤瘡:口服A酸療程,建議同步進行疤痕治療。
– 囊腫型痤瘡:口服抗生素、A酸藥物、局部注射消炎針,或者進行膿皰局部引流。
6. 毛囊炎
若反覆發作會形成慢性毛囊炎,嚴重會導致毛囊死亡,出現脫髮、禿頭等問題。
*照片來源:維基百科
• 症狀:分為輕微毛囊炎與急性毛囊炎。
– 輕微毛囊炎:
皮膚表面泛紅、腫脹、發癢,出現紅色丘疹,有疼痛感,類似「青春痘」;
黴菌引起的毛囊炎,則像「濕疹」。
– 急性毛囊炎:
會產生黃白色膿皰、結節囊腫。
若多個毛囊同時發炎、反覆感染,會形成「疔瘡」,有如「粉瘤」
• 起因:
天氣悶熱容易流汗,或是經常穿著不通風的衣褲,如緊身牛仔褲,導致細菌或黴菌滋生。
常見病菌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痤瘡桿菌、皮屑芽孢菌及毛囊蟎蟲等。
• 治療:
– 細菌性 毛囊炎:使用抗生素藥膏塗抹患處,約1星期可治癒。
– 黴菌性 毛囊炎:使用抗黴菌藥膏塗抹患處,搭配使用抗菌成份藥用洗劑清潔,
合併口服抗黴菌藥物治療,大約需1~2個月以上的療程。
– 疔瘡:切開引流膿皰,或注射消炎針,合併口服抗生素藥物,需要治療1星期以上。
7. 疥瘡
因皮膚感染到節肢動物「疥螨」疥螨,而引起嚴重搔癢的皮膚病。
具高傳染力,初次感染後約1個月才會發病,所有同住的接觸者,都應一同接受治療。
*照片來源:維基百科
• 症狀:
病灶變化多端,有可能是紅斑、丘疹、水皰、膿泡,
容易與「毛囊炎」、「濕疹」產生混淆,會伴隨強烈的搔癢感。
夜晚的不適感比白天更加嚴重,容易造成病患皮膚破裂,以及半夜癢醒、失眠。
• 起因:
由疥蟎感染引起的皮膚傳染病。
• 治療:
全身使用滅疥外用藥膏,可以直接殺死疥蟲。
患者的貼身內衣褲、枕頭套、床單、棉被等,
需使用熱水燙過並高溫烘乾,達到殺菌之用。
8. 粉瘤(表皮囊腫)
長在位於皮膚真皮層的囊腫,是皮膚科門診中最常見的良性腫瘤。
初期為米粒大小,外觀像是粉刺、青春痘,但是不會自行消失,
最大可以達到8~10公分以上,與「疔瘡」不容易區分。
*照片來源:維基百科
• 症狀:
皮膚表面明顯隆起,突起物中心可以看到小黑孔。
擠壓時會出現粉狀油脂物質,發炎感染時會產生紅腫、疼痛感,甚至自行破裂而流出膿血。
• 起因:
皮脂腺阻塞或外傷產生傷口,導致老廢角質代謝物堆積在皮下形成囊袋,
造成皮膚突起物,會不斷增生。
• 治療:
粉瘤如果沒有持續增生,可以和平共處;極少數可能是皮膚惡性病變。
醫師會根據粉瘤大小、嚴重程度及患者需求,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 緩解發炎症狀:局部引流膿皰、外用抗生素藥膏合併口服抗生素,
以及局部注射類固醇,不建議自行使用青春痘治療藥物。
– 完全根除粉瘤:進行切除手術,術後搭配使用美容膠帶約6個月。
9.蜂窩組織炎
成人最常發作在小腿、趾間、手臂,
小朋友則是臉頰、眼睛周圍、頭部、頸部。
最嚴重會造成脂肪、筋膜及肌肉壞死,形成壞疽性的蜂窩組織炎。
*照片來源:維基百科
• 症狀:
皮膚的紅、腫、熱、痛。患部比其他肌膚較堅硬,且會非常疼痛。
• 起因:
常見的感染源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或鏈球菌,偶爾其他的細菌也會造成蜂窩組織炎。
所以當有傷口時務必謹慎處理,避免造成蜂窩組織炎。
• 治療:
最理想的治療方式是找出感染來源或致病的細菌,同時給予適當的抗生素治療。
年紀較小的小孩或較嚴重的蜂窩組織炎,則考慮住院治療;
若產生壞死性或壞疽性的蜂窩組織炎,則有生命危險,須經由外科手術來清創治療。
10. 汗斑
與黴菌感染、潮溼天氣,或流汗有關。
好發於年輕人,少部分發生在小朋友身上 。
*照片來源:維基百科
• 症狀:
白色或淡咖啡色,皮膚斑塊有脫屑、脫皮現象。
表面不會凸起,也不會癢;若輕刮皮膚斑塊會使皮屑更明顯。
• 起因:
淺層皮膚的黴菌感染導致。
• 治療:
局部治療以外用抗黴菌藥物為主。
汗斑容易復發,反覆發作的患者,可使用口服的抗黴菌藥物治療。
但由此藥物會使肝功能異常,容易造成噁心感與嘔吐的現象。
二、中醫皮膚病治療案例
• 乾癬不是絕症,中醫幫您翻轉人生!
照片為42歲女性,全身乾癬30年,嚴重時以體無完膚形容。
使用我們青黛泡泡露一週,加上配合內服藥,乾癬紅腫脫屑情形減輕多!
左側照片為10/10在中秋雙十連假過度操勞,睡眠不足又新發疹。
右側照片為10/11洗完星空露後,立刻收斂許多!


• 不明皮膚炎,透過中醫輕鬆在一週內痊癒!
張小姐本來是右膝10公分濕疹,自行吃了不明秘方之後,
一天之內演變成全身95%以上紅腫癢。
癢到完全無法睡也無法工作,看過遍中西醫完全無效,
中間被告知過各種診斷,有人說濕疹,有人說異位性皮膚炎、有人說蕁麻疹。
幸虧來到本院就診,透過「水煎藥」與「星空青黛泡泡露」內服外用雙重治療,
僅一週就輕鬆痊癒了!
像是初診時嘴唇紅腫成臘腸嘴,治療後完全恢復,僅剩下本來就有的青春痘。
中醫在處理急性皮膚炎的療效非常顯著;而且病情越快恢復,就越不會留下色素沈澱。
提醒大家一有不適症狀就要立刻就醫,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能越快回復正常生活!
• 帶狀皰疹免驚悸,消腫止痛復原快!
「帶狀皰疹」嚴重時水泡會大範圍蔓延,即便治療完成後,
仍會容易有色素沈澱、留下疤痕,或是皰疹後神經痛,
後遺症相當棘手。
最初是感冒高燒到40度,第二天胸前發現長紅疹,
雖然沒有變硬或是變成水泡,但由於過去有數次帶狀皰疹經驗,
因此立即來中醫就診。
以此種「實熱症」加上「感冒急促發作」的發展態勢,
會需要透過高濃度的水藥才能夠壓制的住。
但擔心等水藥煎好後,皰疹範圍又變大變痛
於是直接用大劑量高頻率科學中藥粉,以及青黛凝膠處理。
原本會為期十幾天的皰疹,不但沒有繼續蔓延生長,
很快的三天就結痂收口,開開心心的痊癒。
中醫皮膚的治療原則就是養生防病,讓疾病於初期就能獲得良好的控制。
但若遇到大片皮蛇,建議先到大醫院就診,因為這有可能會需要住院治療。
醫師小提醒
隨著生活型態越發緊繃,外在環境污染日益嚴重,
每個人都很容易遇到不明皮膚發炎等症狀。
而許多皮膚疾病都是與身體的免疫系統相關,
就像是面對新冠病毒一樣,唯有自身的免疫力強間,才能更好的面對未知的病菌。
調理個人體質,提高自體免疫力,這正是中醫最擅長的範疇。
無論是急性期的高濃度水藥,與外敷專利青黛膏,都能迅速的控制病情,降低生活的不適。
而長期的皮膚疾病,更需要透過專業中醫師,針對個人體質對症下藥,達到調理斷根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