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熱證是由於感受濕熱穢濁之邪,或脾胃不健、濕熱內蘊而形成「濕遏熱伏」「濕熱交蒸」病變的概稱。多因外感邪氣,或素嗜酒酪,傷及脾胃,脾失健運,濕熱交阻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為:身熱不揚,頭身困重,口乾不欲飲,胸悶腹脹,不思飲食,或面目周身發黃,皮膚發癢,小便赤而不利,女子帶下黃稠、穢濁有味,舌苔膩,脈濡緩或濡數。
濕熱證多發生於夏、秋季節。雨量較多,濕氣較盛之時,脾胃虛弱之人較易罹患。婦人見濕熱證者,主要表現為白帶多而粘稠,氣味腥臭,色黃或帶血等特點。治當「因人制宜」。
濕為陰邪,熱為陽邪,二者互相裹結,膠著難解。特別是濕熱病往往在中焦稽留時間最長,變化也較多,這與濕氣困脾,脾不運化有關。一般來說,其轉歸大致可分為從陽化熱或從陰化寒兩種情況:從陽化熱,是由於患者體質陽氣素盛,或其證候類型是熱重於濕,或在治療過程中,過用溫燥之品,以致濕漸退而熱漸盛,終而化為燥熱。從陰化寒,是由於患者素體陽虛,或其證候類型屬於濕重於熱,或在治療過程中,過用苦寒之品,克伐陽氣,以致濕不去而熱漸退,最後發展成為寒濕之證。
參考資料來源:醫砭、中醫內科學
以上是簡易自我體質檢測,想要更詳細了解自己,立即加入line:或至粉絲專頁私訊詢問
延伸閱讀
十年乾癬,努力半年好不好
異位性皮膚炎飲食建議
二十年異位性皮膚炎中醫治療畢業
美國矽谷技術合作共同醫療照護
簡單青黛製劑類型「中醫皮膚科常用藥」
中藥外用藥劑型「凝膠」冬季乾癢手做保養油課程,乾癬病友分享會
生物製劑失效後,何去何從
中藥外用劑型「洗劑」「泡泡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