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氣候濕熱,很多人都以為濕熱的氣候條件下比較容易發生濕疹搔癢蕁麻疹的情形,殊不知冬天寒流一來,氣溫降低,又是另外一個族群的皮膚癢起來了!
最容易冬天病況加重的皮膚病:乾癬
乾癬是一種角質異常增生,皮膚會形成大片的白屑,冬天乾冷會更嚴重,全身都有可能會發生。

照片為宣草集中醫診所乾癬患者,經過奈米級青黛凝膠外用,加上口服中藥粉加上水煎藥體內調整治療,很快地就消腫退紅止癢。
(各人體質不同,非所有人都能達到此效果,請遵照醫師指示配合飲食作息和用藥)
最容易和乾癬混淆的疾病:頭皮脂漏性皮膚炎,同樣會在冬天變嚴重。
頭皮的紅疹,頭皮屑變多,搔癢,有很多患者朋友在初期都被診斷出是脂漏性皮膚炎,在病灶越來越嚴重大片,皮屑更多後,就變成是乾癬了,而且還不只發作在頭皮裡面,髮際線、額頭、耳後、脖子、臉部都有可能被侵犯到,又紅又癢又不好看,頭皮屑多到處飛,實在是不好意思見人。
照片為宣草集中醫診所脂漏性皮膚炎患者,經過奈米級青黛凝膠外用,加上口服中藥粉體內調整治療,很快地就消腫退紅止癢。
(各人體質不同,非所有人都能達到此效果,請遵照醫師指示配合飲食作息和用藥)

冬季搔癢的最大宗客群:慢性濕疹。有的慢性濕疹經過長期的刺激,皮膚也會苔蘚化增厚,不止癢,還會乾裂疼痛,只是這種粗粗乾乾的皮膚比較不會掉皮屑,和乾癬區別。有的異位性皮膚炎朋友,慢性皮膚炎的病灶冬季乾癢也會加重。
和冬季進補有關聯性的搔癢問題:蕁麻疹。
民間在冬季都會喜歡進補,尤其是寒流來天氣驟降的時候!
麻油雞、薑母鴨、麻辣鍋,海鮮大餐,一群朋友一起還會順便開啤酒同樂。冬天本身毛孔的開張發汗功能就比較弱,禁不起突然這樣的刺激,很多人隔天甚至當晚就開始起紅疹了,輕微的像蚊子叮咬的包,嚴重的會大片皮膚腫起奇癢,位置會跑來跑去,這就是蕁麻疹了!
中醫叫做風疹,又有一名詞叫做鬼飯疙瘩!
六種常見冬季止癢中藥材
冬天不適合使用太過苦寒的中藥,例如黃連、苦參根等,此時應該要把皮膚的能量帶起來,用一些有補養行氣活血的中藥或者天然本草來達到止癢效果。
艾葉:
苦、辛,溫。歸肝、脾、腎經。溫經散寒,對於虛寒性搔癢有改善效果。
紫蘇葉:
辛,溫。歸肺、脾經。散寒解表,解魚蟹毒,最常見例子是韓國烤肉海鮮都有紫蘇葉的蹤影。
當歸:
《景岳全書.本草正》:「當歸,其味甘而重,故專能補血;其氣輕而辛,故又能行血。補中有動,行中有補,誠血中之氣藥,亦血中之聖藥也。」經常和川宆一起作為藥對使用。
香茅:
香茅油有促進血液循環,舒緩搔癢疼痛的功能,
玫瑰:
疏肝解鬱,理氣活血的特性,對於搔癢疼痛也常有舒緩的效果。

如果只是把以上的藥材水煮外敷或者是直接食用,比較難直接的感受到效果,尤其液體停留在皮膚的表面短一下子就會蒸發,通常我們需要一點含保濕力的產品加強停留在皮膚表面的時間和效果,因此可以和以下提到的保濕劑一起DIY混和使用。
凝膠:
凝膠是一種皮膚吸收效果好,也不粘膩的保濕劑,但缺點是停留時間較短,對於不喜歡皮膚上黏黏油油感覺的朋友是不錯的選擇,但需要經常補充,冬天對付乾燥的力度稍嫌不足。
可可酯:
是從可可果實中取出的天然植物油,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油脂。常常作為化妝品保養品或者醫藥的原料,原料不穩定遇到高溫會變成液態,可配合其他的蠟和中藥由一起使用效果更佳。
綿羊油:
綿羊油由於是動物油,結構跟人體表面油脂相似,使得它的保濕及潤膚力不錯,冬天乾癢有優秀的修護效果。但注意有些人會對動物性油脂過敏。
蜂蠟:
以中藥來看,味甘、淡,性平,歸脾、胃、大腸經,有養脾胃,潤肺腑功效。現代常應用於保養品和化妝品中,質地硬熔點較高,如果要作為保濕劑外用需要加上其他較軟的油酯。
凡士林:
凡士林是一種石蠟通用商標,約定成俗的統稱,如果是單純無添加香精或其他化合物的凡士林,是一種厚重的保濕劑,對於嚴重的皮膚乾裂有保護效果,但較不透氣。
有沒有發現上面提到的保濕劑都沒有提到乳液!因為乳液是藉由乳化劑把油水混合,很多人對化工乳化劑的成分過敏,反而會造成皮膚炎,而且乳液的含油量不高,約莫5~10%,以冬天來說保濕力燒不足。
關於上述提及草藥或營養補充品保濕劑搭配使用,是否會產生不良反應或食用禁忌,目前尚缺乏足夠資訊。可能會和個人服用的藥物或是身體狀況,產生交互作用,因此使用前請諮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