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常有頭暈、身體倦怠沉重、眼睛酸澀、肩頸痠痛
怎麼睡都睡不飽的感覺嗎?
小心!你的身體濕氣可能已經超標啦!
怎麼知道我濕氣重?

要怎麼判別體內濕氣含量呢?
你可以對照下方常見的幾個濕氣症狀表,如果勾選超過5個的人,
表示你體內已達「中度濕氣」狀態,屬於「痰濕」體質,要趕快開始調整飲食與作息了喔!
濕氣檢核表 | |
☐ 頭重、常感到昏沉。 ☐ 全身時常無力。 ☐ 睡再多精神仍不佳。 ☐ 舌苔厚而白膩。 ☐ 水腫狀況明顯。 | ☐ 消化不良、容易脹氣。 ☐ 手腳容易冰冷。 ☐ 排便軟而黏,或不成形。 ☐ 容易咳嗽、痰白而多。 ☐ 易胖體質,但多屬虛胖。 |
體內濕氣超標會怎樣?

1.容易引起高血脂(高膽固醇)
高血脂(高膽固醇)是慢性病的好朋友,初期雖然不會有任何症狀,但若沒有良好控制,多餘的脂肪長期囤積血管內壁,長久以來容易造成動脈硬化,容易造成血管阻塞,甚至引發心臟疾病如心絞痛或心肌梗塞。
若發作在腦部則會造成腦血管病變,如腦出血或腦梗塞。
高膽固醇多為先天遺傳,以中醫的觀點來看,體內濕氣過高的「痰濕」體質,是最容易造成高血脂症狀的。
當身體代謝速度變慢,體內容易累積過多廢物無法排出,久而久之,除了高血脂之外,其他的慢性病也會跟著找上門!
2.這裡腫、那裡腫,虛胖令人困擾!
不只是脂肪,水份也會導致肥胖。
常聽到的「喝水也會胖」,就是體內濕氣過高導致的虛胖。
人體70%是由水組成的,當水份代謝出問題,不僅會造成水腫、體重也跟著上升了!
中醫傳統有「肥人多痰」的觀點,「痰」指的是水、組織液,還有過高的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過高等。當血液中有太多的阻礙,就會造成「痰濕中阻」;當血液運行速度減慢,就更容易罹患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中風等疾病。
3.高機率造成濕疹
濕疹是眾多皮膚炎的統稱,症狀包含紅、腫、癢或滲組織液,也有可能出現水泡症狀。
脂漏性皮膚炎、汗皰疹、異位性皮膚炎…等,都可稱為「濕疹」。
造成的病因尚不明確,但無論是體質、免疫系統、接觸到過敏原、氣候、溫度、濕度等,都會有可能導致濕疹。由於台灣氣候潮濕悶熱,每個人都有極高機率長濕疹,可說是台灣最常見的皮膚問題。
以中醫觀點來說,管理水份的器官是「脾」,一但功能失常,在皮膚上就容易產生濕疹等皮膚症狀。
特別是夏季氣候又悶又濕,當外在已是濕熱環境,再加上體內濕氣過多,無法排出體外,濕熱停留在皮膚上,濕疹很容易就出現了!
那該怎麼減少濕氣呢?
中醫治濕有一套!腹針配合穴敷
這位患者長期有右頭腫痛、肩頸痠痛、雙側手麻水腫…等症狀。
屬於氣血虛弱、痰飲內停的狀態。
透過腹部針灸配合穴位敷貼治療,針灸到一半,右方頭痛緩解許多,氣血通暢感受明顯。
現場直接解決頭腫痛、多年的雙手水腫麻以及嚴重的痠痛!
平常不會特別宣傳腹針穴敷的療效,因為這屬於高耗時、高耗氣又佔床的療法,要有時間以及空床才有辦法做的。
只要透過內科用藥、配合針灸穴敷,能做到更快更全面處理大部份的內科問題喔!
日常有可以去濕的方法嗎?

當然有囉!
揮別沈重的身體與精神,以下這3個原則做好做滿,水腫體質遠離你~
1.喝足一天水量
沒錯,你沒看錯,每日皆需喝足夠的水量,才能訓練、增加身體水份的代謝,降低濕氣在體內累積
千萬別因為擔心濕氣而不喝水喔!
※水量計算公式:
體重(公斤)X 30c.c.=一天水量
記得要以「少量多次」方式喝水,一次大量攝入水份,反而會導致濕氣累積在下半身。
2.調整飲食:跟冰、糖、炸、烤、辣說再見
精製糖製作而成的甜點、手搖飲,都會降低脾胃的功能,造成「除濕」效果大打折扣。
而辛辣烤炸的香雞排、麻辣鍋,都很容易上火,當 心火旺盛後,就更容易產生「痰濕」。
當痰濕一直形成,而體內除濕機罷工時,體內水份只會越來越高,隨時都在腫。
我知道這些美食的誘惑力真的很大,但只要你適量、當作犒賞自己偶爾吃一些,結束每天都吃的循環,你就已成功一半了!
3.運動為百病之良方
多運動、多流汗,增加體內血液循環,能加速體內濕氣代謝。
如果時間與體力允許的話,建議每週運動150分鐘,也就是1周5天、每天步行30分鐘。
從現在開始每天上下班時多走幾層樓梯,或者提前一站下車吧。
走路還能平復心情,好好的思考與感受周遭環境,如真的沒有時間運動也別氣餒,走一步算一步,你已經比沙發馬鈴薯更接近健康了!
醫師小叮嚀
「萬病之源始於濕氣」,千萬別小看濕氣對於人體的影響。
如果已經長時間處於倦怠、體力不濟的狀態,請盡快就醫
讓中醫幫您防範未然,在釀成疾病之前,先調養好脾胃功能,治其於未病。